“咔嚓”一聲,刻刀扎進西瓜三毫米。轉腕、提拉、輕挑,30分鐘后,平平無奇的綠皮西瓜在果雕技藝傳承人小晃的手下開出層層疊疊的牡丹。
走進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隴川縣章鳳村,小晃的刻刀正專注地在西瓜表面游走,刀尖翻飛間,平平無奇的西瓜“長”出立體花瓣,盡顯傣族果雕的神奇與驚艷。
果雕,是傣族村寨婦女必備的一項手藝,在每年傣族潑水節(jié)等傳統(tǒng)節(jié)日盛會上,精美的果雕都會成為吸睛的一道風景。2017年,傣族果雕被列入第四批云南省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果雕不簡單,絕不是隨意刻幾刀就能完成的。”小晃笑著說,“每一刀都得做到穩(wěn)、準、輕,只要稍有差池,整個水果就毀了?!睋?jù)小晃介紹,傣族果雕的圖案以花、葉為主,也有孔雀、飛鳥等造型。刻紋豐富多樣,有平行斜線、弧形鋸齒紋、圓環(huán)紋以及凹凸曲線,雕刻效果與剪紙極為相似,因此,傣族果雕也被譽為多彩的立體剪紙。
創(chuàng)作果雕時,沒有圖紙,沒有樣本,傣族阿姨們憑借一把刻刀,再加上豐富的想象力,手起刀落,就能將水果雕琢成精美藝術品,人均“水果雕塑家”。
小晃清楚地記得,初次在節(jié)慶活動中,看到村寨里的老人們將普普通通的水果雕琢成精美藝術品時,自己便瞬間被果雕這門手藝深深吸引。從那之后,她每隔三五天,就會挑選幾個西瓜、南瓜進行練習。每當看到雕刻后,一朵朵“鮮花”在水果表面“綻放”,普通水果搖身變成藝術品,心中便涌起奇妙的感覺。隨著小晃雕刻技藝愈發(fā)精湛,村里、鎮(zhèn)里舉辦潑水節(jié)、宴賓等活動,都會邀請她去創(chuàng)作果雕。這也讓越來越多人認識并喜歡上果雕藝術。
如今,果雕早已突破傳統(tǒng)節(jié)慶活動的限制,融入到更多生活場景中。小晃經(jīng)常受邀開展果雕技藝培訓,將自己掌握的技巧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他人,希望能讓這門非遺技藝收獲更多人的喜愛,代代傳承下去。
當你“咔嚓”一口咬下雕刻過的西瓜,甘甜的汁水在舌尖迸發(fā),藝術美學也隨之散開,這大概是非遺最“美味”的傳承方式。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
編輯:陳曉芳 張興紅 李麗雪
一審:姜健 李敬友
二審:孫瑞永
三審:王桂林